2013-05-28 13:22:40 大理华图考试网 http://dali.huatu.com/ 文章来源:人民日报
尽管“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”,但很多人却难以接受大学生卖猪肉、硕士生扫大街;尽管“条条大路通罗马”,但现实中父辈却让孩子挤破脑袋往名校钻。
在今天,精彩的青春更多与成功的取向相关,甚至被定义为可批量生产的“精英价值”。
但青春终究是一种刺,穿透虚伪,挑破陈规。青春始终是一种梦,无畏无惧,勇往直前。许多年轻人并不甘心青春被别人定义。日前,在北京举行的“21世纪教育沙龙”上,一群年轻人也围绕着青春话题展开了激辩。我们从中选取了其中两位的观点,在众人眼中,他们选择了“不同寻常路”。在他们自己心中,却是想找回“自我”,寻找青春的真正意义。
这些青春故事,值得更多人深思。什么样的青春才是精彩的?谁能定义我们的青春?欢迎您继续参与我们的讨论。
年轻是“试错”的本钱
曾郭偲
初入职场一年,发现工作就是熬和混。就连跟同事聊天,也基本一个固定模式:以天气开头,以电视剧结尾,中间适当穿插孩子、车子、新闻话题、办公室八卦。难道激扬青春注定要淹没在枯燥无聊的工作中?
青年人血气方刚,意气用事多一些,成熟稳重少一些,对结果的追求超过对过程的重视,对荣誉的渴望压过了对自我的省思。这样一来,岗位要求与自我期望有偏差,自我期望与实际能力也会有偏差。偏差大了就生矛盾,矛盾多了就有迷茫,迷茫下去就是混日子。熬一天算一天,循环往复,青春便熬没了。
迷茫并非坏事,处理好了也能有收获,关键是如何对待和选择。选择坚守,补充工作技能、补齐能力短板,往往能收获接地气、能扛事的本领。
选择尝试未知,也是解决职业迷茫的有效途径。青春允许试错,梦想包容犯错。有时候,迷失了自我,不妨返归本心把“自我”找回来。自己原来设定了怎样的目标,追求什么价值。琐碎的事务、因循的生活和别人的眼光,都可能成为消磨自我意志的隐形杀手。找回本心,就能校正方向重做选择,就能补充动力尝试未知。
理想和现实的鸿沟长期存在,初始职业未必一定就是一生事业。趁着年轻做几次尝试,去对比它们同理想的差距,在这种调适中,青春才能多一分追忆,少一些追悔。
告别“精英崇拜”
赵 晗
一位同学说,上学就是“抓好学分绩,找到好实习,拿下GRE,要么出国Ph.D,要么大公司里好福利”。在我看来,应该早点向这样的“精英价值”说再见。
有天下班后,疲惫的我看到路边一个“梦想改变世界”的公益广告,突然意识到,在寻梦的年纪,自己竟然可怜到不会做梦。从小到大,我一路都走在“主流”道路上,干得出色,自己却并不高兴,成绩斐然却内心干涸。我从来没有为自己的幸福活过,更没有为别人的幸福活过,这样的状态令我纠结。
我发觉,自己的人生是一种“失联”的人生。有和内心的失联,经常在外界声音中颠簸,无法停下来判断自己的理念、听听内心的呼唤;也有和群体的失联,容易自恋、自大、自闭,太多时候只顾一个人走得快,不曾想在群体中彼此鼓励、守望相助,走得更持久;还有和梦想的失联,目标总是一个接着一个,忙得很少有机会探索一下人之为人的意义。
我不反对精英,一个多元社会,需要大量精英人才来获得活力源泉、动能保障。然而,一个社会若染上“精英病”,只会陷入虚荣和狂躁的泥潭。“精英病”,就是精英价值指挥棒下的精英崇拜,教育单向化为精英教育,社会片面化为精英社会。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,语言和逻辑的智能被过度开发,而交往、内省和探索的智能却被忽略,鼓励竞争的“生存”教育,压过了“生活”和“生命教育”。当才智表现成为唯一的评价标准,培养出的只会是表现绝佳却生命枯干的学生,进入社会也只会追求个人体面、无视社会责任。
告别精英价值,当树立多元化发展的教育观,弘扬重视社会责任的人才观。再高的智商、再大的本事,如不能服务别人,于社会有何价值?我们所盼望看到的,是学生不再拼命“挣分”,有空间施展生命的无限潜能,是青年不再一味关注自己,而是怀揣一颗行公义、好怜悯、存谦卑的心。青年人需要追求的,不是不可一世、高高在上的卓越,而是真正有灵魂的卓越。
(编辑:云南华图)上一篇:没有了